国内宏观经济分析2021年11月第三期

国内宏观经济分析




   (一)概述



      1.10月份消费市场运行稳中有升


  10月份,在节假日消费、网络购物等因素带动下,市场销售保持恢复态势。商品零售增速有所加快,部分商品销售持续向好,线上消费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一、消费市场延续恢复态势,城乡市场销售均有回升


  市场销售增速加快。10月份,多点散发本土疫情对部分地区消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在节假日消费、网络购物促销前移、通讯器材新品销售等因素带动下,全国市场销售保持恢复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9%,增速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4.6%(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加快0.8个百分点。从累计看,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两年平均增长4.0%,比1—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城乡市场销售均有改善。10月份,城镇和乡村市场销售同比分别增长4.8%和5.6%,增速比上月分别加快0.6和0.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5%和5.3%,分别加快0.8和0.6个百分点。


  二、商品零售增速加快,部分商品销售持续向好


  商品零售增势良好。10月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2%,增速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商品零售额增长10.3%,增速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类别中有9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10类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速加快。


  部分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中向好。10月份,吃类商品零售额在上年同期增长10.7%的基础上,同比增长10.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7.5%,比上月加快2.0个百分点;升级类、居住类和出行类商品销售两年平均增速有所加快。10月份,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家电类、建材类和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2%、34.8%、9.5%、12.0%和29.3%;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2.6%、20.7%、6.0%、8.0%和7.3%,比上月分别加快3.9、12.5、3.0、1.3和5.6个百分点。


  三、网络购物较快增长,实体零售稳中有升


  1—10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6%;两年平均增长15.3%,与1—9月份持平。其中,穿类和用类商品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7%和15.8%,比1—9月份分别加快0.4和0.2个百分点。


  1—10月份,在限额以上单位有店铺零售中,便利店、超市、专业店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速与1—9月份基本持平,百货店和购物中心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速分别加快0.3和0.5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10月份消费市场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消费市场复苏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下阶段,随着疫情防控更加精准有效,促进消费政策持续显效发力,消费市场有望持续稳定恢复。

 

      2.投资总体稳定结构继续优化


  1—10月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做好补短板稳投资相关工作,固定资产投资总体稳定,结构不断优化。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1%;以2019年1—10月份为基期,两年平均增长3.8%,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10月份环比增长0.15%。


  一、制造业投资支撑作用明显


  1—10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2%,高于全部投资增速8.1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2.2%,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5.9、17.8和6.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6.7%,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5.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25.0%。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长14.1%,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7.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4.6%。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2.1%,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投资增长31.3%,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增长19.9%。


  1—10月份,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5%,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持续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


  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稳健


  1—10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3%,比全部投资增速快11.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5%,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9.9%,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8.2%,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7.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5.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6.0%,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9.8%,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增长15.4%,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3.6%。


  三、补短板领域投资较快增长


  1—10月份,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长10.7%,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投资同比增长28.9%,两年平均增长26.5%,加快0.8个百分点;教育投资同比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11.6%,加快0.1个百分点。


  1—10月份,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长10.4%,两年平均增长18.4%,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投资同比增长29.8%。


  四、民间投资持续改善


  1—10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3.8%,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教育行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4.2%,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5.7%,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增长12.9%。


  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受基数抬升、疫情散发、能源供应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但两年平均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下阶段,随着能源、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措施和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落地显效,市场主体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投资平稳增长的基础将进一步巩固。


      3.10月份工业生产增速小幅回升

 

 随着国家能源保供稳价政策的有力推进,10月份工业生产增速出现回升。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电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均比9月份加快,制造业中高技术、装备、消费品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回升。


  一是工业生产增速小幅回升。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两年平均增长5.2%(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0.4、0.2个百分点,分别为年内和5月份以来首次回升。分门类看,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得益于能源保供政策发力、优质煤炭产能加速释放,增加值分别增长6.0%、11.1%,较上月分别加快2.8、1.4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2.5%,增速稳中有升。半数行业和产品增速回升。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增速较上月回升,占53.7%,数量较上月增加10个;612种工业主要产品中,295种产品产量增速较上月回升,占48.2%,数量较上月增加114种。1—10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长6.3%。


  二是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持续增强。10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7%、4.7%,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0.7、0.4个百分点,分别拉动工业增长2.2、1.6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其中,作为工业第一大行业的电子行业同比大幅增长14.0%,增速较上月加快4.5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速均在15%以上。受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智能消费需求增长、工业自动化率提高等因素影响,新兴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幅增长127.9%,继续保持成倍增长;自动售货机售票机、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3%、12.3%、10.6%;集成电路、单晶硅、印制电路板等重要电子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是近八成消费品行业生产有所加快。10月份,规模以上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4.4%,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1.4、0.3个百分点。受季节性需求增加、为电商促销和海外圣诞季积极备货等因素带动,近八成消费品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月加快,消费拉动力明显提升。其中,烟草、酒饮料精制茶、纺织服饰、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9.2%、8.2%、6.8%,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10.5、5.6、3.0、4.0个百分点。从主要产品看,鲜冷藏肉、饮料、啤酒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7.6%、20.8%、16.7%;蚕丝被、亚麻布、果汁和蔬菜汁类饮料等消费升级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四是工业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1.6%,延续年初以来两位数增长态势;两年平均增长7.9%,增速较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外贸发展活力和韧性。其中,医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68.4%,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海外市场高需求拉动汽车出口交货值增长41.8%;化工、金属制品、专用设备行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43.2%、33.8%、23.3%,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电气机械、通用设备、文教体育用品均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长。


  10月份工业生产增速虽有所回升,但工业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工业品价格高位运行,中下游行业、私营和中小微企业稳定恢复尚不牢固,产业链堵点依然明显。下阶段,要综合施策,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落实好针对制造业企业的各项惠企纾困措施,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工业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2.经济数据预测




   (二)国内经济数据



     (1)本周公布数据: 



     (2)非本周公布数据: 




   (三)政策动向



      1.政治局


  习近平向第六届中非民间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既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守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团结合作,共促繁荣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中非双方共同努力,把中非民间论坛办成加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纽带、促进中非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践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共同开创中非民间友好合作新局面。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


  习近平指出,当前,中美发展都处在关键阶段,人类的“地球村”也面临诸多挑战。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既办好我们各自国内的事情,又承担起应尽的国际责任,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中美两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共同使命。


  习近平强调,推动中美各自发展,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包括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全球性挑战,都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中美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我愿同总统先生一道,形成共识,积极行动,引领中美关系积极向前发展。这是造福两国人民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


  习近平指出,过去50年,国际关系中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关系恢复和发展,造福了两国和世界。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历史是公正的,一个政治家的所作所为,无论是非功过,历史都要记上一笔。希望总统先生发挥政治领导力,推动美国对华政策回归理性务实的轨道。


  习近平强调,总结中美关系发展经验和教训,新时期中美相处应该坚持三点原则:一是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权利,平等相待,管控分歧,求同存异。二是和平共处。不冲突不对抗是双方必须坚守的底线,美方提出中美可“共存”,还可加上两个字,即和平共处。三是合作共赢。中美利益深度交融,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要坚持互利互惠,不玩零和博弈,不搞你输我赢。


  习近平强调,中美应该着力推动四个方面的优先事项:一是展现大国的担当,引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突出挑战。在这方面,中美合作也许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中美合作是万万不能的。中方所提的全球性倡议对美国都开放,希望美方也能如此。二是本着平等互利精神,推进各层级各领域交往,为中美关系注入更多正能量。我愿通过多种方式同总统先生保持联系,为中美关系指明方向、注入动力。中美在经济、能源、两军、执法、教育、科技、网络、环保、地方等诸多领域存在广泛共同利益,应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做大中美合作的“蛋糕”。中美可以利用两国外交安全、经贸财金、气候变化团队等对话渠道和机制平台,推动务实合作,解决具体问题。三是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防止中美关系脱轨失控。中美存在分歧很自然,关键是要建设性管控,避免扩大化、激烈化。中方当然要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希望美方务必谨慎处理好与此有关的问题。四是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天下并不太平,中美应该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捍卫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习近平强调,中美两国是两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我们要把稳舵,使中美两艘巨轮迎着风浪共同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


  习近平介绍了中国发展道路和战略意图。习近平指出,我们刚刚召开了中共第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远远不够,还要继续努力。我上任时就公开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发展最大内生动力,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谁想阻挡这个历史趋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也根本阻挡不了。作为中国领导人,我能够为14亿中国人民服务,同他们一起创造美好生活,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大的责任。我的态度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和为贵。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没有主动发起过一场战争或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中国无意满世界推销自己的道路,相反我们一直鼓励各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习近平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鲜明标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要扩充国内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这必将给各国提供更大市场、创造更多机遇。


  习近平强调,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搞意识形态划线、阵营分割、集团对抗,结局必然是世界遭殃。冷战的恶果殷鉴不远。希望美方把不打“新冷战”表态落到实处。


  习近平阐述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习近平强调,台海局势面临新一轮紧张,原因是台湾当局一再企图“倚美谋独”,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华”。这一趋势十分危险,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历届美国政府对此都有明确承诺。台湾问题的真正现状和一个中国的核心内容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们是有耐心的,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习近平强调,文明是丰富多彩的,民主也是丰富多彩的。民主不是一种定制的产品,全世界都一个模式、一个规格。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评判。如果因为实现民主的形式不同就加以排斥,这本身就是不民主的行为。我们愿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就人权问题开展对话,但我们不赞成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习近平指出,中美应该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如果没有中美合作,多边主义是不完整的。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习近平指出,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双赢,在商言商,不要把中美经贸问题政治化。双方要做大合作“蛋糕”。中方重视美国工商界人士希望中方提供来华便利的诉求,已同意实施升级版的“快捷通道”,相信这将进一步促进中美经贸往来、助力两国经济复苏。美方应该停止滥用和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打压中国企业。中美有必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沟通,支持世界经济复苏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美方应该重视国内宏观政策外溢效应,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


  关于能源安全问题,习近平指出,中美应该倡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加强天然气和新能源领域合作,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关于气候变化问题,习近平指出,中美曾携手促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现在两国都在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气候变化完全可以成为中美新的合作亮点。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现在,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中国已家喻户晓,成为社会共识。中国将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需要付出十分艰苦的努力。中国讲究言必信、行必果,说了就要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各国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兼顾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民生。少一些推诿指责,多一些团结合作。比口号,更要比行动。发达国家应该认真履行历史责任和应尽义务,而且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关于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习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人类社会是命运共同体。没有比人的生命更优先的考量。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对待重大疫情,需要的是科学态度,把疾病问题政治化有百害而无一利。全球抗疫的当务之急是破解疫苗赤字,消除“疫苗鸿沟”。我在去年疫情暴发初期就提出新冠疫苗应该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并在不久前提出全球疫苗合作行动倡议。中国率先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累计超过17亿剂疫苗和原液。我们还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加新的捐赠。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是人类面临的最后一次公共卫生危机。中美应该倡导建立全球公共卫生及传染病防控合作机制,推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拜登表示,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中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对美中两国和世界人民都负有责任。双方应通过开诚布公和坦率对话,增进对彼此意图的了解,确保两国竞争是公平、健康的,而不会演变成为冲突。我赞同习近平主席所讲,历史是公正的,美中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砸。中国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是一个大国。我愿明确重申,美方不寻求改变中国的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国政府致力于奉行长期一贯的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希望台海地区保持和平稳定。美方愿同中方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加强沟通,减少误解,以建设性方式妥处分歧,在美中两国利益一致的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新冠肺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让两国人民都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应该鼓励我们的年轻一代更多接触,了解彼此文化,从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双方还就阿富汗、伊朗核和朝鲜半岛局势等其他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


  两国元首都认为,此次会晤是坦率、建设性、实质性和富有成效的,有利于增进双方相互了解,增加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正面预期,向中美两国和世界发出了强有力信号。双方同意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密切联系,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造福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和《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2021年咨询报告》 习近平主持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18日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和《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2021年咨询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实现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相统一;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边境、周边安定有序;坚持安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坚持总体战,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协调。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统筹做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新型领域安全等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国家安全工作。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要增强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筑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安全底线,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海外利益安全保护。要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要积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要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快提升生物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的治理能力。要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持独立自主,在国家核心利益、民族尊严问题上决不退让,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安全领域合作,维护全球战略稳定,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全面提升国家安全能力,更加注重协同高效,更加注重法治思维,更加注重科技赋能,更加注重基层基础。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打造坚强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要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自觉推进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


  会议指出,制定《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对加强党对军队功勋荣誉表彰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对增强军事职业吸引力和军人使命感荣誉感、教育引导官兵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激励全军官兵奋力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围绕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打牢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思想根基,引导激励官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加强典型示范,坚持功绩导向,注重以德为先,严格掌握标准,注意发现官兵身边可学可做、可追可及的典型,广泛开展新时代立功创模活动。要继承发扬我军功勋荣誉表彰工作优良传统,统筹设计功勋荣誉表彰待遇体系。


  会议指出,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成立两年来,在国家科技规划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科技人才发展、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积极为党中央建言献策,为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要准确研判国际国内科技发展趋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研究国家科技战略,深入研究构建符合国情的科技创新路径,深入研究优化完善科技力量布局,深入研究为疫情防控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重大紧迫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2.国务院


 李克强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特别对话会

  

李克强在致辞时表示,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起伏反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较弱,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方愿与各方携手合作抗击疫情,推动经济恢复,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维护全球金融稳定运行,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通过“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等


  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决定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会议指出,推进政务信息化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十三五”时期,结合推进“放管服”改革,我国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取得长足进展,“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掌上办”等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明显提高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十四五”时期,要面向更好满足企业需求和群众期盼,抓住推动政务信息共享、提升在线政务服务效率等关键环节,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一要构建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推动地方、部门各类政务专网向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应联尽联、信息共享。二要丰富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构建统一的电子证照库,推广电子合同、签章等应用,在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更便捷公共服务,实现更多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三要完善国家人口、法人、自然资源、经济数据等基础信息库,提升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深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四要推动政务数据按政务公开规则依法依规向社会开放,优先推动企业登记和监管、卫生、教育、交通、气象等数据开放。健全制度,严格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五要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机制,提升食品药品、农产品、特种装备等的协同监管能力。六要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严格落实分等级保护制度,增强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系统、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会议指出,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煤为主,要从国情实际出发,着力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推广成熟技术商业化运用。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此次设立的2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按照聚焦重点、更可操作的要求和市场化原则,专项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工业清洁燃烧和清洁供热、民用清洁采暖、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大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具体方式是,全国性银行向支持范围内符合标准的项目自主发放优惠贷款,利率与同期限档次贷款的市场报价利率大致持平,人民银行可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再贷款支持。同时会议要求,统筹研究合理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适当税收优惠、加强政府专项债资金支持、加快折旧等  措施,加大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应保尽保、保障基本,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民生改善更可持续。聚焦减轻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以下统称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实事求是确定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待遇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不因罹患重特大疾病影响基本生活,同时避免过度保障。促进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与慈善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协同发展、有效衔接,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二、科学确定医疗救助对象范围


(一)及时精准确定救助对象。医疗救助公平覆盖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的困难职工和城乡居民,根据救助对象类别实施分类救助。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和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按规定给予救助。对不符合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或低保边缘家庭条件,但因高额医疗费用支出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大病患者(以下称因病致贫重病患者),根据实际给予一定救助。综合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出、医疗保险支付等情况,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会同医疗保障等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条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按上述救助对象类别给予相应救助。


  三、强化三重制度综合保障


(二)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困难群众依法参加基本医保,按规定享有三重制度保障权益。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财政补助政策,对个人缴费确有困难的群众给予分类资助。全额资助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定额资助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确定。适应人口流动和参保需求变化,灵活调整救助对象参保缴费方式,确保其及时参保、应保尽保。


(三)促进三重制度互补衔接。发挥基本医保主体保障功能,严格执行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和标准,实施公平适度保障;增强大病保险减负功能,探索完善大病保险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的倾斜支付政策,发挥补充保障作用;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按照“先保险后救助”的原则,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支付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救助对象按规定实施救助,合力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完善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医保帮扶措施,推动实现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


(四)明确救助费用保障范围。坚持保基本,妥善解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基本医疗需求。救助费用主要覆盖救助对象在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因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或患重特大疾病需长期门诊治疗的费用。由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药品、医用耗材、诊疗项目原则上应符合国家有关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规定。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起付线以下的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按规定纳入救助保障。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各统筹地区不得自行制定或用变通的方法擅自扩大医疗救助费用保障范围。


(五)合理确定基本救助水平。按救助对象家庭困难情况,分类设定年度救助起付标准(以下简称起付标准)。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原则上取消起付标准,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其起付标准不得高于所在统筹地区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并逐步探索取消起付标准。低保边缘家庭成员起付标准按所在统筹地区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左右确定,因病致贫重病患者按25%左右确定。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可按不低于70%的比例救助,其他救助对象救助比例原则上略低于低保对象。具体救助比例的确定要适宜适度,防止泛福利化倾向。各统筹地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健康需求、医疗救助基金支撑能力,合理设定医疗救助年度救助限额。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救助水平,按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六)统筹完善托底保障措施。加强门诊慢性病、特殊疾病救助保障,门诊和住院救助共用年度救助限额,统筹资金使用,着力减轻救助对象门诊慢性病、特殊疾病医疗费用负担。对规范转诊且在省域内就医的救助对象,经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给予倾斜救助,具体救助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根据医疗救助基金筹资情况科学确定,避免过度保障。通过明确诊疗方案、规范诊疗等措施降低医疗成本,合理控制困难群众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


  五、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


(七)强化高额医疗费用支出预警监测。实施医疗救助对象信息动态管理。分类健全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双预警机制,结合实际合理确定监测标准。重点监测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支付后个人年度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和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做到及时预警。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核查比对,协同做好风险研判和处置。加强对监测人群的动态管理,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


(八)依申请落实综合保障政策。全面建立依申请救助机制,畅通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和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医疗救助申请渠道,增强救助时效性。已认定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直接获得医疗救助。强化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综合性保障措施,精准实施分层分类帮扶。综合救助水平要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实际费用负担情况合理确定。


  六、积极引导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保障


(九)发展壮大慈善救助。鼓励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设立大病救助项目,发挥补充救助作用。促进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发展和平台间慈善资源共享,规范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平台信息发布,推行阳光救助。支持医疗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发展,丰富救助服务内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探索建立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整合医疗保障、社会救助、慈善帮扶等资源,实施综合保障。建立慈善参与激励机制,落实相应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


(十)鼓励医疗互助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支持开展职工医疗互助,规范互联网平台互助,加强风险管控,引导医疗互助健康发展。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满足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保障需求。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加强产品创新,在产品定价、赔付条件、保障范围等方面对困难群众适当倾斜。


  七、规范经办管理服务


(十一)加快推进一体化经办。细化完善救助服务事项清单,出台医疗救助经办管理服务规程,做好救助对象信息共享互认、资助参保、待遇给付等经办服务。推动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服务融合,依托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依法依规加强数据归口管理。统一协议管理,强化定点医疗机构费用管控主体责任。统一基金监管,做好费用监控、稽查审核,保持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对开展医疗救助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实行重点监控,确保基金安全高效、合理使用。推动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提高结算服务便利性。


(十二)优化救助申请审核程序。简化申请、审核、救助金给付流程,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直接纳入“一站式”结算,探索完善其他救助对象费用直接结算方式。加强部门工作协同,全面对接社会救助经办服务,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申请受理、分办转办及结果反馈。动员基层干部,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政策宣传和救助申请委托代办等,及时主动帮助困难群众。


(十三)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对救助对象就医行为的引导,推行基层首诊,规范转诊,促进合理就医。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救助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按规定做好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费用结算。按照安全有效、经济适宜、救助基本的原则,引导医疗救助对象和定点医疗机构优先选择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药品、医用耗材和诊疗项目,严控不合理费用支出。经基层首诊转诊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在市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全面免除其住院押金。做好异地安置和异地转诊救助对象登记备案、就医结算,按规定转诊的救助对象,执行户籍地所在统筹地区救助标准。未按规定转诊的救助对象,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原则上不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八、强化组织保障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重特大疾病保障工作机制。将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托底保障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标,纳入医疗救助工作绩效评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落实主体责任,细化政策措施,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地、待遇落实、群众得实惠。要结合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制定出台细化措施,切实规范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坚持基本保障标准,确保制度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地区政策实施情况及时报送国家医保局。


(十五)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医疗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制度政策及经办服务统筹协调。医疗保障部门要统筹推进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制度改革和管理工作,落实好医疗保障政策。民政部门要做好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等救助对象认定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和相关信息共享,支持慈善救助发展。财政部门要按规定做好资金支持。卫生健康部门要强化对医疗机构的行业管理,规范诊疗路径,促进分级诊疗。税务部门要做好基本医保保费征缴相关工作。银保监部门要加强对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的行业监管,规范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乡村振兴部门要做好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和信息共享。工会要做好职工医疗互助和罹患大病困难职工帮扶。


(十六)加强基金预算管理。在确保医疗救助基金安全运行基础上,统筹协调基金预算和政策制定,落实医疗救助投入保障责任。拓宽筹资渠道,动员社会力量,通过慈善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医疗救助资金使用。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促进医疗救助统筹层次与基本医保统筹层次相协调,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率。


(十七)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医疗保障经办队伍建设,统筹医疗保障公共服务需求和服务能力配置,做好相应保障。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办服务,大力推动医疗救助经办服务下沉,重点提升信息化和经办服务水平。加强医疗救助政策和业务能力培训,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工作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基层经办队伍。

 

      3.部委


  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印发方案——未来五年,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印发《“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全面部署推行清洁生产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为“十四五”时期清洁生产指明了推行路径。


  农膜回收率要达85%以上


  清洁生产有助于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方案》在充分考虑现有清洁生产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总体目标:清洁生产推行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全面推行,农业、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清洁生产进一步深化,清洁生产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等。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目标,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8%、8%、10%、10%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00万亩,全国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等。


“《方案》提出了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总体要求,是‘十四五’我国推行清洁生产、部署相关工作、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主任熊华文说。


  推动“一行一策”绿色转型升级


  熊华文表示,《方案》提出要突出抓好工业清洁生产,加快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建筑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清洁生产,充分体现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


  在工业领域,重点是抓源头、抓替代、抓改造。《方案》明确,重点做好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等任务,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在改造方面,以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为抓手,推动重点行业“一行一策”绿色转型升级,实施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


  在农业领域,重点是抓投入品减量、抓过程清洁化、抓废弃物资源化。《方案》提出,在投入品减量方面,要加强农业投入品各环节监督管理,科学、高效使用农业投入品;在过程清洁化方面,聚焦水、肥、药等要素,推动农业节水、高效施肥、兽药减量;在废弃物资源化方面,推动秸秆、农膜、畜禽粪污等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和回收处理。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持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离不开科技创新支撑、模式创新驱动和产业培育壮大。”熊华文说。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方案》明确加强清洁生产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做好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推动清洁生产技术装备产业化、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服务业等重点任务;深化清洁生产推行模式创新,创新清洁生产审核管理模式、探索清洁生产区域协同推进等。


  此外,《方案》还提出加强组织实施、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强化政策激励、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组织保障,为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重大举措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相信在《方案》的指导和推动下,到2025年我国一定能形成清洁生产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有力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熊华文说。

 

      4.行业协会


  工信部:2021年1-10月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一、累计粗钢产量实现同比下降。自7月以来,粗钢产量连续4月保持同比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0月,全国粗钢产量7158万吨,同比下降23.3%,日均产量230.9万吨,环比下降6.1%,为2018年以来的日产最低。1—10月,全国累计粗钢产量8.77亿吨,同比下降0.7%,压减粗钢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二、钢材价格持续回落。受原燃料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近期钢材价格大幅回落。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11月12日,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36.81点,较9月底下降13.2%,较去年同期上涨22.1%;螺纹钢价格为4643元/吨,较9月底下降18.6%;热轧卷板价格为5009元/吨,较9月底下降14.9%。钢材价格已回落至今年3月初水平。


  三、钢材出口环比继续下降。据海关总署数据,10月,我国出口钢材449.7万吨,环比下降8.6%;进口钢材112.7万吨,环比下降10.3%。1—10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5752万吨,同比增长29.5%;累计进口钢材1184万吨,同比下降30.3%。


  四、铁矿石价格震荡回归。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11月12日,进口铁矿石(62%品位)到岸价格为89.18美元/吨,较9月底下降24.8%,较年内最高点230.59美元/吨下降61.3%。据海关总署数据,1—10月,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9.33亿吨,同比下降4.2%,均价为175.9美元/吨,同比上涨73.6%。


  五、钢材企业库存同比略有增长,社会库存同比略有下降。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10月下旬,重点统计企业钢材库存量为1284万吨,较9月下旬增长7.5%,较去年同期增长5.7%。20个城市5大品种钢材社会库存969万吨,较9月下旬下降9.0%,较去年同期下降14.0%。


  2021年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情况简析


  2021年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95.2万辆,环比增长16.0%,同比增长9.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7.5%,占有率比上月提升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6.2个百分点。


  2021年1-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38.7万辆,同比增长28.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8%,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6.6个百分点。


  2021年10月,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5.6%、54.1%和72.9%。与上月相比,中国品牌SUV、MPV市场占有率均呈增长,中国品牌轿车有所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增长,中国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增长更为明显。


  2021年1-10月,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6%、51.9%和68.6%,与上年同期相比,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均呈增长。

 

      5.企业动态


  上机数控:关于签订重大采购合同的公告


  2022 至 2026 年由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元新材”)向对方采购原材料多晶硅料及颗粒硅 9.75 万吨(上下浮动不超过 10%),按照当前市场价格测算,预计采购金额约为 262.275亿元(含税)。双方约定,实际采购价格采取月度议价方式,故采购金额可能随市场价格产生波动,实际以签订的月度补充协议为准。


  中环股份:关于签订单晶硅片销售框架合同的公告


  根据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战略规划与经营计划,本着长期合作、互利互惠的原则,公司子公司天津环欧国际硅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欧国际”)与广东金刚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刚玻璃”)下属公司吴江金刚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吴江金刚玻璃”)于2021年11月17日签订《单晶硅片销售框架合同》,公司在2022年度向吴江金刚玻璃销售N型G12(210尺寸,厚度150μm)单晶硅片(以下简称“G12硅片”),合计数量不少于7,010万片,合同交易总额以最终成交金额为准。





2021年11月22日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