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宏观经济分析2021年1月第二期

国内宏观经济分析




   (一)概述


      1.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


       经核算,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363亿元,比上年增长7.8%(未扣除价格因素),占GDP的比重为4.5%,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按行业分,2019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28121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3.4%,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11899亿元,占比为26.8%,比上年降低2.3个百分点;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4342亿元,占比为9.8%,比上年降低0.8个百分点。


       按活动性质分,文化核心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为30757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3%,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传播渠道比重提高最多,占比为11.9%,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文化相关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为13605亿元,占比为30.7%,比上年降低2.5个百分点。




   (二)重要领导人讲话、新政策、行业企业新动态



      1.政治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月7日全天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指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根本保证。党中央每年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一项重大制度性安排。

 

       会议认为,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党组自身建设,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会议认为,过去一年,中央书记处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履职尽责,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指导群团工作和群团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会议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善于从政治上认识问题、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国之大者”,锚定党中央擘划的宏伟蓝图,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增强斗争精神,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锲而不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会议强调,中央书记处要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部署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扎实实完成党中央交办任务。

 

      2.国务院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汇报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汇报,要求进一步打通落实堵点,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草案)》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是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也是应对严峻复杂形势、促进经济稳定恢复的重要举措。受国务院委托,在全国9个省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总的看,《条例》实施取得积极成效,企业对减税降费、政务服务便利化等满意度较高,对“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等便利企业开办经营的改革举措感受明显。去年在极为困难条件下新设市场主体2000多万户,逆势大幅增加并保持较高活跃度,离不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评估也发现企业对招投标、中介服务、融资等方面问题反映较多。同时,东部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之间,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落实《条例》的进展也不平衡,有些差距明显。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条例》落实力度,放出活力,管出公平公正,服出效率。一要鼓励东部地区、省会城市对标国际先进先行先试,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非省会城市以改革促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二要推广“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等创新举措,催生更多新市场主体,按市场规则运行。三要促进公平竞争,推进政府项目招投标市场化改革,规范中介服务,加大信贷中增加企业融资成本“潜规则”的查处力度。四要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放得开又管得住,进一步增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行综合监管、联合执法,对涉及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等领域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


       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草案)》。草案总结印花税暂行条例多年实践做法,一方面总体保持现行税制不变,并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纳入法律规范;另一方面适当简并税目,降低部分税率,减轻企业税负,并突出使税收征管更加科学规范,减少自由裁量权,堵塞任意性漏洞。草案规定买卖、技术等合同和证券交易的税率维持不变,降低加工承揽、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货物运输合同和营业账簿的税率,取消许可证照等的印花税税目,同时明确现行印花税税收优惠政策总体不变。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为维护粮食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议通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严格政策性粮食管理,规定严禁虚报收储数量、以次充好、虚假轮换等,严禁挪用、克扣财政补贴和信贷资金;强化粮食收购、储存等环节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规定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粮食不得作为食用用途销售;明确了防止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措施。草案还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进一步做好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确保群众温暖过冬有关工作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确保群众温暖过冬有关工作;部署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工作,推动健全传染病防控体系。


       会议指出,入冬以来受大范围强降温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国用煤用电用气需求大幅攀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关部门全力组织煤炭、电力、天然气增产增供,煤炭日产量保持高位,发电量、供气量均创历史新高,保障了民生和重点需求。近期多地最低气温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目前又进入“三九天”,据气象部门预测,一月中旬还有降温过程,会议要求加大力度做好能源安全稳定保供,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优先。要坚持宜煤则煤、宜电则电、宜气则气,持续做好群众取暖特别是北方地区取暖用能保障。一要组织气田安全满负荷生产,充分发挥储气设施应急保供作用,加强调度协调,有效保障有条件地区的供暖用气。二要督促煤炭主产区和重点企业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挖潜增产,加强运力保障,有序动用储备,多措并举保持煤炭供需平衡。三要安排好多种电源开机应对高峰电力需求,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加强对重点地区外送电支持,做好电力余缺互济。四要压实各方保供责任,督促严格按合同保障煤炭、电力、天然气供应,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及时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五要完善能源保供长效机制,全面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储气、储煤设施和应急备用电源建设,科学发挥煤电对高峰用电的支撑作用,切实保障能源安全。会议强调,群众冷暖无小事。务必对民生用气用电用煤切实做好保障,决不允许发生人为断供情况,并加大督查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处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会议指出,加强传染病防治,事关广大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及时完善相关法律,为传染病防治提供更有力法治保障。会议要求要按照立法计划,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同时衔接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传染病防治要突出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改进监测、预警、报告和公开发布制度,完善传染病种类确定和紧急管控措施等规定,健全疫情救治体系,加强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网络建设,并加大对违法行为追责力度。法律修改完善并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按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强调,近期国内多点出现散发新冠肺炎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要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抓好防控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加强对地方和相关方面的指导协调,坚持“四早”,加强监测预警、核酸检测、隔离管控、医疗救治、流调溯源等工作,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信息,坚决遏制疫情扩散。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3.部委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谈2021年金融热点问题


       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2021年人民银行如何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易纲表示,在总量方面,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在结构方面,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的金融支持。同时,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疫情期间特殊的、阶段性的政策在完成使命后将退出,如何避免政策退出的叠加效应?对此,易纲表示,中国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也没有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大水漫灌”。因此,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而言,退出问题较小。


       宏观杠杆率增速预计今年回到基本稳定轨道。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新的一年,人民银行将如何平衡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从宏观上,要稳住宏观杠杆率。”易纲表示,2020年,疫情冲击使GDP增长率较低,使得我国宏观杠杆率,也就是总负债和GDP之比明显上升。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放慢,预计今年可以回到基本稳定的轨道。


       易纲强调,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要稳妥处置个体机构风险和重点领域风险,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风险处置过程坚持依法合规、稳妥有序。完善风险处置长效机制,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加强行为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支持好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金融系统始终关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发展,2020年已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今年如何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易纲表示,金融系统将进一步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型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支持好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


       继续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已在2020年顺利完成,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也引起了较多关注。2021年,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还将推出哪些举措?易纲介绍,2021年人民银行将进一步疏通LPR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通过深化LPR改革推动存款利率的逐步市场化。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存款和异地存款的管理,维护存款市场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进一步健全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和货币市场基准利率。“2020年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较好地起到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提高了货币政策自主性。”易纲认为,去年人民币汇率有所升值,主要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反映。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基本面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同时,人民币汇率呈现较强走势也和美元指数走弱有关。易纲表示,2021年将继续坚持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注重预期引导。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继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过去一年,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节奏未被疫情打乱,惠誉成为第二家进入中国的国际评级公司、中国债券纳入富时罗素指数有了明确时间表……下阶段,人民银行将如何继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金融业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易纲表示,下一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切实转变开放理念,推动系统化、制度化开放。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各项配套制度,促进监管模式和制度体系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统筹推进金融业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开放之后,相应的金融监管必须跟上。易纲强调,要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监管框架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监管协调,形成监管合力。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维护好金融稳定。


       发挥好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大功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金融业在服务绿色发展、促进相关目标实现方面有哪些安排?易纲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我国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将发生深刻转变。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是今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国的绿色金融起步较早,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目前,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居世界第二。”易纲表示,下一步,关键是做好绿色金融政策设计和规划,发挥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大功能——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为此,他提出,要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五大支柱。一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做好统计、评估和监督等工作;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对社会公开披露碳排放信息;三是构建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增加碳减排的优惠贷款投放,科学设置绿色资产风险权重等;四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建设碳市场,发展碳期货;五是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绿色金融标准要“国内统一、国际接轨”,争取年内完成《中欧绿色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元旦假期全国重点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同比增长6.2%


       2021年元旦假期期间,全国消费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供销顺畅活跃,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据商务部监测,节日三天,全国重点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同比增长6.2%。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节日期间,各地促销活动精彩纷呈。银联商务数据显示,全国重点监测商户线下消费规模同比增长7.4%。据商务部监测,节日三天,重点零售企业食品、服装、家电数码、珠宝首饰日均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5%、22.8%、9.9%和10.3%。海南7家离岛免税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13%。


       此外,服务消费加快回暖。节日三天,北京市外卖交易量同比增幅超过17%,珠海市重点监测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银联商务监测全国重点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


       六部门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


       中国人民银行4日对外宣布,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


       近日,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资委、银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自2021年2月4日起实施。通知涵盖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优化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管理、便利个人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便利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使用等五个方面内容,推出十多条举措。


       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支持贸易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根据商事制度改革,及时调整对业务办理及审核的要求。


       在优化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管理方面,通知明确,放宽对部分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使用限制。但同时强调,境内机构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除另有明确规定外,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证券投资;除经营范围中有明确许可的情形外,不得用于向非关联企业发放贷款;不得用于建设、购买非自用房地产(房地产企业除外)。


       此外,通知还提出,支持境内银行在“展业三原则”的基础上,为个人办理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进一步便利个人薪酬等合法合规收入的跨境收付业务。


       人民银行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做好通知的落地实施工作,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指导,持续优化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切实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


       财政部修改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


       财政部日前印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对现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办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现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是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中四类(银行、保险、证券、其他)评价类别之一,建立于2009年,2016年曾进行修订,在推动商业银行提升经营效益、提高资产质量、坚持稳健经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修改完善,旨在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励商业银行更加有效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更好服务微观经济、实体经济,为商业银行稳健运行、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保障支撑。


       根据办法,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修改完善前的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资产质量、偿付能力四类指标,调整为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发展质量、风险防控、经营效益四类,每类权重均为25%,兼顾了考核重点和平衡关系。各单项指标权重依据重要性和引导功能确定,可适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实体经济需求、金融发展趋势等进行动态调整。


       2020年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19亿元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东福4日在国铁集团工作会议上表示,2020年我国铁路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19亿元,新线投产4933公里,新开工项目20个。


       在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的同时,铁路经营结果好于预期。国家铁路完成经营总收入11344亿元,完成货物发送量35.8亿吨、同比增长4.1%,完成旅客发送量21.6亿人次。节支降耗取得显著成效,全年节支降耗1130亿元。


       2020年,国铁集团改革取得新进展。京沪高铁、铁科轨道成功上市,大秦公司完成可转债发行,国家铁路资产证券化率由1.3%提高到5.4%。同时,科技创新成果突出。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复兴号全系列动车组全部投入运用,相继建成突破世界铁路桥梁建设纪录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五峰山长江公铁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中欧班列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开行中欧班列1.24万列、发送113.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50%、56%,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3600列、发送1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3%和80%。


     “十三五”时期,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12.10万公里增加到14.63万公里、增长20.9%,高铁由1.98万公里增加到3.79万公里、翻了近一番,复线率由53.5%增长到59.5%,电气化率由61.8%增长到72.8%,“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推进智能高铁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2021年,国家铁路计划完成旅客发送量31.12亿人次、货物发送量37亿吨;扎实推进川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此外,还要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深化铁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上下功夫,提高铁路运营水平。


       去年快递业务量达830亿件 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


       国家邮政局1月4日举行的2021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上数据:经过初步测算,预计2020年全年全国邮政业完成业务收入1.1万亿元,其中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830亿件和87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8%和16.7%。全行业新增社会就业20万人以上,支撑网络零售额10万亿元以上。


     “快递进村”工程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国家邮政局出台“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截至2020年年底,农村地区收投快件超过300亿件,快递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直投到村比例超过50%。


       行业发展质效显著增强。航空快递运能不断增强,全行业专用货机增加至124架;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北斗导航等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应用,配备全自动分拣系统的分拨枢纽超过370个。快递电子运单、循环中转袋基本实现全覆盖,绿色发展初见成效。


       会议提出,2021年国家邮政局将深入推进“快递进村”,力争到2021年年底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快递服务直投到村,中、西部地区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达80%和60%。加快推动“快递进厂”,引导企业加强快运物流网络建设,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在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等。


       一波促消费政策来袭 这些领域将迎来利好


       商务部等12部门5日印发通知,对提振汽车、家电、餐饮消费,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这将进一步激发我国消费潜力,相关领域消费也将迎来利好。


       这一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正是贯彻落实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促消费相关工作的部署,对相关领域促消费的安排,将进一步助力激活国内大市场。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此前表示,汽车、家电、餐饮等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是消费市场的顶梁柱,是扩大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农村消费是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


       通知对促进相关领域消费提出具体举措。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为例,通知提出,鼓励有关城市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投放。改善汽车使用条件,加强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建设等。


       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方面,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淘汰旧家电家具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给予补贴等。提振餐饮消费方面,提出促进绿色餐饮发展;鼓励餐饮企业丰富提升菜品,创新线上线下经营模式等。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方面,提出完善农村流通体系,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等。


       通知还强化政策保障,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流通行业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等举措。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说,相关举措具体而务实,抓住了提振消费的关键领域,特别是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农村消费潜力。举措的落地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消费者信心,实现扩大消费与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结合。


       全国碳市场第1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


       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配套的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这意味着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2225家发电企业将分到碳排放配额。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说,管理办法定位于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规定了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关键环节和工作要求。此次划定排放配额的企业是年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发电企业。


       李高说,未来以管理办法为统领,生态环境部还将制定并发布温室气体核算报告与核查、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共同搭建起全国碳市场的基本制度框架。


       配额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性环节。李高说,对发电行业将通过行业基准法开展配额分配,基于实际产出量,对标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配额免费分配且与实际产出量“挂钩”,体现奖励先进、惩戒落后的原则。


     “企业是减排的主体。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压实到企业。”李高说,激发企业的减排动力,对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市场化手段,相对于行政手段具有全社会减排成本较低、能够为企业减排提供灵活选择等优势。2011年以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地方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他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围绕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开展交易,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中的重要作用。


       5部门:全面部署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关于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取消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环节不同名目的各种不合规收费项目。


       意见全面部署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等工作。明确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另有规定外,不得由用户承担建设项目建筑区划红线外发生的任何费用。新建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等建筑区划红线内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管线及配套设备设施的建设安装费用纳入房屋开发建设成本,不得另外向买受人收取。


       意见明确,要加快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以“准许成本+合理收益”为核心的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定价机制,在严格成本监审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并动态调整供水、供电、供气、供暖价格。要严格规范价格收费行为,对确需保留的少数收费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对其中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项目,制定完善成本监审和定价办法;对实行市场调节的价格或收费,严格规范经营者收费行为。


       意见强调,要提升服务水平,健全行业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完善行业服务质量规范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要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市政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放开经营服务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推动形成公平开放、竞争有序、行为规范的市场环境。


       根据意见,到2025年,清理规范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取得明显成效,科学、规范、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政府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相关行业定价办法、成本监审办法、价格行为和服务规范全面覆盖,水电气暖等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不会对水电气暖价格造成大的影响,有利于减轻水电气暖用户负担。


       我国外汇储备具有坚实的稳定基础


       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165亿美元,较11月末上升380亿美元,升幅为1.2%。12月,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稳定,市场交易理性有序。


       对于造成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原因,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国际金融市场上,受新冠肺炎疫苗进展、主要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等影响,美元指数下跌,非美元货币及主要国家资产价格均有上涨。外汇储备以美元为计价货币,非美元货币折算成美元后金额增加,加上资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具体来看,去年12月,美元指数下跌,非美元货币相对美元总体上涨,主要国家资产价格有所上涨。货币方面,美元汇率指数(DXY)下跌2.1%收于89.9;非美元货币中,欧元上涨2.4%,英镑上涨2.6%,日元上涨1.0%。资产方面,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 Total Return Index USD Hedged)上涨0.3%;标普500股票指数上涨3.7%,欧元区斯托克50指数上涨1.7%,日经225指数上涨3.8%。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估值变动是导致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的主要原因。”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真实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对当月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形成贡献。整体来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了相对稳定。从月度变动情况上看,2020年有4个月环比回落,有8个月环比上升,全年外汇储备规模增加1086亿美元,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具有较为坚实的稳定基础。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同样认为,估值变动是月度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每月公布的数据是外汇储备规模余额的变动情况,而从外汇占款的变动情况来看,央行基本上退出了外汇市场的常态干预,变动是市场化的结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市场适应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汇率“自动稳定器”功能逐渐显现,外汇储备将更多反映估值和投资收益的情况。


       下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温彬表示,一方面,我国经济复苏形势持续向好,2020年经济能够实现正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宏观调控、外汇管理等政策审时度势,2020年以来通过淡出使用“逆周期调节因子”、调整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跨境融资宏观审慎参数、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等引导市场预期,预计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合理水平双向波动,维护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与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为外汇储备规模的保持稳定提供保障。但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疫情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国内疫情防控也不容掉以轻心,国际金融市场仍有大幅波动可能,经济发展环境中还存在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企业要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做好汇率风险管理。


     “展望未来,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疫情冲击导致的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国际金融市场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但我国外汇市场有条件继续保持平稳、均衡运行,外汇储备规模也将总体稳定。”


       全民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个人不负担费用


       针对公众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费用问题,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回应:在知情自愿的前提下,居民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所产生的疫苗费用和接种服务费用,将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个人不负担。


     “由于建立免疫屏障需要相当大比例的人群接种疫苗,因此有必要采取特殊的举措,来解决接种疫苗所需的费用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滔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说,目前,我们正在配合相关部门研究拟定疫苗附条件上市后,疫苗接种费用保障的细化操作方案。


       李滔说,通过主要动用医保基金滚存结余和财政资金共同承担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种的费用,不影响当期医保基金的收支,也不会影响公众看病就医的待遇。从长远看,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疫苗,有利于快速建立免疫屏障,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医保基金长期可持续运行。


       对于2020年12月15日启动的这一轮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介绍,我们要求各地参照核酸检测“应检尽检”的模式,由各级政府组织和安排费用保障,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个人不承担疫苗的成本和接种费用。


     “新冠病毒疫苗的定价和向全民免费接种是不矛盾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表示,企业按照新冠病毒疫苗公共产品的属性,依据成本定价,政府相关部门也会按照相应程序与价格,向企业进行购买,为全民免费接种。


       曾益新表示,近期河北出现的疫情状况表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艰巨繁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巨大。

 

      4.行业协会

  

      5.企业动态




   (三)国内经济数据



      1.经济数据预测


 

      2.国内经济数据

 

     (1) 本周公布数据:

 

       本周无数据公布。

 

     (2)  非本周公布数据:

 

       2020年1-11月工业企业利润情况及12月采购经理人指数情况。

 

 

     (3)一周小结:


       中央层面,临近农历新年,国常会主要关注农民工工资、冬季取暖等短期问题和优化营商环境这一长期问题,没有新的变化。


       部委层面,本周主要是央行表态货币政策还是以稳为主,符合市场的预期。


       行业方面,本周几个部委联合推动促消费,重点提及汽车家具家电餐饮等可选消费,中期及远期来看,促销费都是大基调。




2021年1月11日 16:17